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6bd4b80599943a291cad06b9d05c04c
7月17日,廣西大學林學院組織園林研究生黨支部12名師生走村入屯,赴百色市那坡縣達臘村、口角村、者仲村和百林村開展了為期4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邊陲那坡,是個歷史悠久、民族資源豐富的小城。在那坡縣團委和駐村第一書記帶領下,實踐團師生走進了那坡縣邊疆民族博物館、烈士陵園陳列館與那坡彝族生態博物館。通過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實踐團師生了解到壯、苗、彝等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堅定了科技興林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

實踐團參觀廣西邊疆民族博物館
在細致深入的走訪調研后,實踐團師生征求了村干和村民的意見,基于“如何繼承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思考,實踐團成員提出要在村民生活上保持“鄉土”本色,比如根據現狀民居建筑情況進行小巷、庭院的綠化美化,通過美麗庭院、美麗街巷的建設,突出白彝民族特色,打造以生態文明為特點的美麗鄉村。此外,實踐團師生還提議打造彝族風情園把那坡彝族生態博物館門前的高危陡坎改造成臺地彝族風情廣場,采用文旅結合的方式宣傳白彝文化,用旅游帶動經濟來直接提高村民收入,建立文化自信。

實踐團在現場勘測那坡彝族生態博物館門前的高危陡坎
在為期4天的走訪調研中,實踐團師生先后對4個村進行了細致全面的現狀調查和產業調研,并走訪調研了各行各業的村民,他們有桑蠶養殖戶、有肉牛養殖帶頭人、有村里的黨員標兵、有外出務工剛回來的村民、有獨居老人等,村民們友善熱情,在得知實踐團師生是來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時,大家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很多實用的建議。

實踐團成員現場采訪當地桑蠶養殖戶
通過這次走村入屯地聽民聲察實情,實踐團師生深刻認識到,要想鄉村振興接地氣,就得讓村民愿意回、回得來、留得下,就要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安置等方面給村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只有為村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才能調動村民返鄉創業的積極性,也只有村民返鄉才能打開鄉村振興發展新局面。

實踐團師生與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座談交流
口角村的紅色文化、達臘村的民族特色,者仲村的牧草肉牛、百林村的達金谷……這次實踐團師生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山林峽谷,深刻分析和了解了4個村的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現狀,計劃通過文化與經濟互促發展來改變人口單向流出的狀況,以如何充分發揮各村“綠色青山”的天然優勢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優勢為著力點,探索山頂種油茶、半山腰種草養牛、山腳種桑養蠶,圈地養豬的“3+1”產業發展新路子,在資源整合、項目聚合上下功夫,以看圖說話、現狀對比規劃效果、上墻看規劃等方式向村民展示美麗鄉村建設的愿景,并結合實際為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謀思路、提點子。
這次實踐活動讓實踐團師生深入田地,走進農戶,切實為鄉村振興做出努力。在未來,期待更多的青年學子投身科技興林的事業,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的底氣,把青年一代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自身成長成才全過程中,努力成長為能堪大任的時代新人。